山东-滨州市-滨城区
综合类 专科公办 双高计划
滨州职业学院(BinZhou Polytechnic),简称“滨州职院”或“滨职”(BZPT),坐落于黄河三角洲腹地的全国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示范区——山东滨州,濒临浩瀚渤海,傍拥浩荡黄河,承载中华文明基因的黄河文化和齐文化在这里发祥交融,孕育了著名军事思想家孙子、政治家范仲淹等名人先贤。
滨州职业学院于2001年7月合并原滨州农业学校、卫生学校、经济学校、工业学校、市农科所组建成立,已走过66年办学历程,历经“被确定为山东省骨干示范性职业院校,实现从中职教育向高职教育的转变,从分散办学向集中办学转变”“通过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实现从规模扩张向内涵建设的重大转变”“以优秀成绩通过国家骨干校验收,跻身全国高职院校第一方阵”“入围全国200所优质高职院校行列,实现从科学追赶到创新引领的历史跨越”等重要发展阶段。从建国初期的筚路蓝缕,到新世纪初的克难奋进;从高职教育的战略转型,到走在前列的续写辉煌,一代代滨职人励志耕耘、薪火相继,砥砺出“崇德尚能”的校风,积淀出“知行垂范”的教风,培育出“博知敏行”的学风,凝炼出“责任”校训。
滨州职业学院现占地面积3639.96亩,建筑面积84.68万平方米,教学科研行政用房面积49.07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23986.07万元;设15个二级学院、48个招生专业;在校生23516人,在职教职工1425人,其中专任教师1139人,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教师880人,占比77.26%;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352人,占比30.9%,其中正高48人、副高304人;双师型教师733人,占比64.35%;兼职教师385人,占比33.8%。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2个、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团队2个,“万人计划”名师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0人、全国优秀教师4人、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3人、省教学名师7人、省高校“十大优秀教师”1人,省级教学团队14个。学院是首批国家骨干高职院校、首批全国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全国职业院校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试点院校,荣获“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国家技能型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等50余项国家级、省级称号,多次入选全国高职院校“教学管理50强”“教学资源50强”“服务贡献50强”。2017年9月,以全省第4名的成绩跻身第一批山东省优质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工程立项建设学校行列。2019年6月,入围全国200所优质高等职业院校;12月,入选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单位,开启了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职业院校的新征程。
聚焦产业深化融合,打造校企命运共同体。坚持“服务、融入、引领”的办学理念和“开门开放、多元多样”的办学模式,成立理事会及各级校企合作组织,与省知识产权局、市科技局共建知识产权学院,与滨州各县区全面开展战略合作;牵头成立中国职教学会职业院校培训工作委员会、中国护理职业教育联盟、全国高校第三年龄大学联盟职业院校工作委员会,是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主席团成员单位、中国职教学会常务理事单位;校企共建高端铝产业学院、中德合心国际交流学院、移动云教学大数据研究中心、滨州大型智能(仿真)实习实训基地、黄河三角洲智能制造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等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科研机构和合作项目;被确立为“全国定向培养士官定点院校”,涵盖海军、空军和战略支援部队等3个军兵种的4个专业。
对接产业布局专业,厚植内涵发展新优势。精准对接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5+5”十强产业发展需求,打造形成了智慧康养、医学技术、装备制造、生物化工、电子信息、现代金融、商贸流通、土木建筑、海洋运输、教育等十大专业群。有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群2个、国家重点建设专业9个、国家骨干专业14个、国家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2个、省级特色专业8个、省级品牌专业群4个、省级高水平专业群3个、省级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5个;建成国家精品课程3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3门、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2门、省级精品课程64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2门;入选国家职业教育规划教材16种。顺利通过2015—2018高职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项目认定22个,位列全国第七、全省第一;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7项、省级教学成果奖16项,名列全国第四、全省第一;获批2019年山东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资助项目8个、省委托项目1个,重点项目数量占全省高职院校1/8,名列全省第一;是全国第一家连续两年承办全国职业院校护理大赛、全国护理专业教师教学能力大赛的职业院校。
围绕产业培养人才,锻造技术技能生力军。近年来,高职毕业生总体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7%以上、正式就业率90%以上;学生获省级以上技能大赛奖190余项。依托山东省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等18个培训资质,每年培训6万余人次,创收2500余万元,被评为“全国职工教育培训示范点”。贯彻落实山东省教育精准扶贫“323”工程,立足于“一个乡镇”“一个村庄”“一批学生”“两个学校”“多个区域”,培训新型农民和下岗工人4万余人次。
服务产业协同创新,注入转型升级新动能。牵头成立全国性职教集团(联盟)3个、区域性职教集团(联盟)4个,建设产业学院5个。成立滨州应用科技研究院,与市工业与信息化局合作打造“中小微企业创新服务平台”,校企共建省级以上创新平台10个、博士研究中心8个、技能大师工作室17个。获批省高校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棉花综合试验站、省技能技艺传承创新平台。主持山东省农业良种工程项目5项,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青年科学家基金项目各1项,省社科规划课题7项,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蓝黄”两区重大理论课题2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省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省社科成果奖3项,国家发明专利87项;成功选育棉花新品种“滨职棉”1号,国审大豆“滨职豆”1号通过国家农作物新品种审定。1个项目获批省中青年科学家科研奖励基金项目,5个项目获批山东高等学校科技发展计划重点项目。每年为企业开展技术研发服务近百项,累计实施成果转化200余项,创经济社会效益近10亿元。
“唱念做打”培根铸魂,实现立德树人有作为。坚持“唱念做打”工作理念,落实领导干部讲党课制度,开设形势与政策课“百场讲堂”;联合市委宣传部、市委党校共建马克思主义学院,聘请著名专家学者、先进模范人物担任思政课特聘教授;开展“师生面对面”活动,副县级以上领导干部经常性深入一线,参加学生主题教育、社会实践等活动,指导学生成长成才。开办“鲁彬之”文化沙龙和学术讲堂,并上升为滨州文化大讲堂,成为广大市民广泛参与的社会公益活动;与市政协在校内共建全国第一家地市级政协文史馆;校企共建校内企业文化馆,设立民俗艺术大师、非遗传承人工作室;开展“四季一节一赛”为主要内容的校园文化活动;打造“一轴二山三区四湖五场六馆九园”的校园空间布局和景观格局。获全国高校校园文化优秀成果二等奖,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全国职业院校魅力校园等称号。
加快推进国际化进程,构筑对外办学大格局。坚持“服务国家战略,培育国际工匠”的国际化办学愿景,累计与德国、澳大利亚等14个国家或地区的30余所高校、教育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现有护理、会计、计算机网络技术等3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设有滨州“一带一路”国际人才培养基地、国际人才专项基金滨州工作站、欧美亚教育联盟UWEE滨州校区等平台;建有滨台产学研交流中心和滨台青少年文化交流中心。
叫响“鲁彬之”品牌,探索特色发展新模式。成立以“鲁彬之”为集体笔名的现代职业教育工作室。受托组织制定全国本科职业教育标准,主持或参与教育部、教育厅12个职教文件起草;受教育部委托,承担全国职业教育活动周Logo和宣传海报设计并被永久采用,承担全国人大职业教育法实施检查各省(市)省职业教育述评工作,策划“大国名匠”系列宣传报道,是全国首家图解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的高校、在《中国教育报》开设专栏的高职院校,是全国唯一一家自2015年全国职业教育活动周设立以来连续承担网络宣传的高校。
在创建“双高”和部省共建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的新长征路上,学院将紧扣“特色、融合、创新、提升”发展主题,笃定“升本、创特、建高、强基”目标任务,全力打造全国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率先建成新时代人民满意的中国特色、世界一流职业院校。